新手创业赚钱的关键:洞察供需,从“向没有借东西”说起
一路走来,着实颇为艰辛。至此,我深切体会到了像我们这般普通人在努力向上攀升、跨越各个发展阶段时所必然要历经的重重困难。年轻之时,看到那些励志故事,只觉热血沸腾,可真正亲身实践起来,才发觉每一个决策的制定、每一步前行的努力,皆是布满荆棘。
我们所遭遇的困境,首当其冲的便是缺乏有效指导这一难题。在创业的征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次抉择,都无法预先知晓其最终结果。也正因如此,我才深刻领悟到,唯有亲身实践过,方能明晰哪些事情可为,哪些则不可为。
有些朋友或许会心生疑惑。你们不是对诸多案例都有所钻研,也阅读过大量的历史书籍吗?况且,身边还有那么多能力出众的朋友,怎么会陷入无人指导的境地呢?
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更为关键的是,实际上诸多陷阱,即便你明知是坑,却也必须要去亲身经历。因为亲身体验这些陷阱,本就是验证答案的必经之路。若不亲身涉足,便无法积累实战经验,更难以拥有与他人平等交流探讨的资本。
仅仅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我们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历经了三次调整。从盈利到亏损,又从亏损再度走向盈利。对于一个普通创业者而言,不仅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具备快速适应变化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我有一点感悟想与大家分享。这一感悟,便是普通人实现盈利的最为关键的秘诀:向欠缺处借力。
不知是否有人是初次听闻这个概念?倘若确实是首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我很乐意花费些许时间来为大家阐释一番。
所谓“向欠缺处借力”,这一概念是由火星爷爷许荣宏在TED演讲中所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不要过度聚焦于自己所欠缺的方面,而要着重关注自身所具备的条件。
我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拓展到商业领域,就是想要告知大家:要审视自己期望服务的对象,明确他们所缺失的是什么。对于他们所缺失的部分,自己是否有能力予以提供。
“向欠缺处借力”,就是要洞察自己想要服务的人群,明晰他们所欠缺的究竟是什么。他们所“没有的”,自己是否拥有?倘若没有,又能否去“创造”?若是能够创造,便构建起了最为基础的供需关系。
实际上,这所解决的就是这样一种供需关联。如果别人所需的东西,自己恰好拥有,那么便可以与之建立联系。倘若别人所需之物,自己并不具备,那也可以想方设法去创造。
举个例子来说吧。
我们初期从事的是培训业务,具体而言,是关于写作以及个人成长进阶方面的培训。当时我们所搭建的社群运营得还算不错。不过,我内心却隐隐有些担忧。
因为当时我所推出的产品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确实存在明显不足。大家都知道我那时主要从事写作相关工作,然而在写作领域,我并未取得特别突出的成就,也就是说,并没有足够强有力的背书。论及文笔,我并非出类拔萃;论及受众群体规模,将各个平台的粉丝数量累加起来,也不足20万。
所以当时我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深感忧虑。毕竟已经带领了一些人一同前行,总不能半途而废,将来把大家遣散吧?于是,我便一直在思索如何实现突破。而就在这时,我做出了一个颇为愚蠢的决策。
那就是我将所赚取的资金,投入到了民宿行业。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清楚了,不久之后疫情便爆发了,结果我连续亏损了两年。当然,这也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小插曲。但它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倘若赚取了些许小钱,务必要将其投入到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当中。
当时我们接到的业务咨询数量颇为可观,有很多老师都与我进行沟通,他们表示并不知道当下社群究竟该如何运营。别人轻轻松松就能打造出一个收费十万、二十万的社群,而我们这些在业内名气也不算差的,却总是做不过别人。
这件事当时给我带来了很深的触动。我就察觉到,似乎有不少人对社群运营的门道并不十分了解。虽说他们自身颇具名气,能力也足够,但对于社群运营的那一套模式确实不太熟悉。后来我就寻思,既然大家都存在这样的短板,那我能否打造出一款能够帮助他人运营社群的产品呢?
经过一番物色,后来我与两家达成了合作签约。其中一家是我较为熟悉的朋友,另一家则是经由朋友推荐而来的客户。刚开始开展这项业务的时候,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双方在沟通方面不太顺畅,我们想要按照某种方式去推进,而对方由于对社群不太了解,便与我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别人的产品,我们毕竟了解得不够深入,相较于写作以及个人成长之类的产品,熟悉程度明显不足。所以在了解产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状况。比如连续打造了三个社群,每个社群的招募费用都不足10万。
这便是我们当时所反思的要点,我们的客户也同样在进行反思。不过好在我们在运营社群产品方面还是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到了第一年年底的时候,两边的业务订单我们都完成得还算不错,其中一个项目的结尾产品,营收达到了45万,另一个则达到了31万。
到了第二年年底的时候,相关数据就更为可观了,我们接连打造出收费50W+、100W+的社群。而去年一年,我们差不多打造了三个收费百万+的社群。
所以如今,这项能力反倒成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但说实话,在此之前,我确实未曾设想过会涉足这一业务领域。
因为在我看来,我们最多也就是写写自媒体内容,等将来流量足够大了,自己再去运营社群。此前未曾想到会走到这一步,主要是因为我们一直侧重于关注自己想要做什么,而忽视了别人可能缺失什么。
我们当时从事写作工作,确实十分辛苦。我自己的主账号、副账号,我们在2019年的时候,四个人一同努力,运营了十几个账号,然而所赚取的收入,甚至都不够支付几个人的工资。
我们当时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我们都具备写作能力,觉得写作对我们而言并非难事。但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其实你所擅长的并非最为关键的因素,最为重要的是,要精准找到某一类人群的需求,然后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服务来予以满足。
如果没有现成的业务,自己也可以去创造。就比如我们今年为一些公司拓展了营销业务。说实在的,刚开始的时候,我确实十分痛苦。因为此前我主要就是写写文案,对于商品的营销知识确实了解不多,然而我们合作的公司却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有为他们提供这项服务,他们才会支付给我们更多的报酬。
所以只能硬着头皮去学习、去尝试。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大约阅读了1千多篇阐述营销知识的文章,也阅读了好几本阅读难度颇高的营销书籍。收获还是颇为可观的,只是暂时在实战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强,仍在不断地磨合与验证当中。
我想要表达的是。各位朋友,我们想要实现盈利,就一定要透彻理解供需逻辑。无论是信息价值、商品还是提供其他任何服务,其本质都是建立在解决某个人的特定问题之上。要对别人所缺失的东西保持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找寻到真正能够让自己盈利的项目。
比如我最近所招收的商业顾问学员,她所推出的一款产品就很让我欣赏,这款产品是用来解决大多数人存在的拖延问题的。
大家都知道,这个项目无疑是具有市场潜力的,而且别人也愿意为解决自己的拖延问题而付费买单。她其实就是从普通人的需求当中,挖掘出了一件真实可行且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也就是向“欠缺处”借了力。
因为大多数人都存在拖延的问题,那么是否有人能够解决“拖延”这一问题呢?我想是有的,关键就在于大家如何去设计产品或者服务了。
我们实现盈利,有两个最为基本的逻辑。第一个逻辑,叫做< strong>为他人提供价值。也就是所谓的“向欠缺处借力”。当你发现别人存在某种需求,然后你去满足这种需求并为之提供服务。
第二个逻辑,叫做< strong>提供差异化价值。在市面上大家都提供相同服务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将其做得更好、更具特色、更负责任、或者效果更显著,这都属于差异化价值。比自己做得好的,自己可以更便宜;比自己做得便宜的,自己可以更有特色。从而让更多人关注、好奇自己的产品,让产品自身成为一种天然的营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