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帮人整理碎片信息,从2万用户处收获600万学费
近日,一位朋友颇为神秘地对我讲:“你且猜猜当下最具价值的商品是什么?既非黄金,亦非比特币,而是当代人的专注力呀!”
这话着实不假。如今打开手机,满眼皆是诸如“速看!3分钟让你通晓量子力学”“30秒读完《百年孤独》”之类的内容,可一番浏览过后,放下手机时反倒愈发觉得内心空落落的。就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一位90后的姑娘采取了一种反常规的做法:她专门致力于引导人们慢下来去阅读长篇文章,结果仅一年的时间,就在小红书上收获了超3万人的会员费。
当代人正深陷“信息肥胖症”困扰
前段时间,我表弟前来向我诉苦:“哥呀,我现在每天都要刷8个小时的手机,可到了晚上躺在床上,愣是想不起来都看了些啥玩意儿。”这种状况我可太熟悉了,就好比天天吃外卖炸鸡,吃到最后连味觉都变得麻木不仁了。
我曾留意过地铁上的年轻人,他们手指划动手机屏幕的速度,那可比点钞机还要快呢,短短15秒就切换一个短视频。我有一位从事新媒体工作的朋友,情况更是夸张,她说如今撰写推文时,必须得把重点内容放在前200字以内,“不然的话,读者就如同泄了气的皮球一般,一下子就划走了”。
深度剖析价值600万的知识管家服务
有一个名为“深度阅读研究所”的账号,其运营模式其实颇为传统——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往会员群里推送一篇万字长文。令人称奇的是,其用户的粘性高得离谱,会员续费率超过了70%。在此,我梳理出了他们的三大“法宝”:
探究信息减肥行业背后的真实情况
你或许会认为他们售卖的是知识,实则不然!其本质上是在兜售三种情绪价值:
普通人可借鉴的信息中介运作模式
可别被那600万的收益给吓到了,其实这门生意的本质就是“知识二道贩子”。在此,我总结出了即便是新手小白也能够上手操作的三个层级:
青铜级玩法:充当个人版的“信息裁缝”,即将行业报告拆解成一系列的短评内容,比如《给忙碌者的芯片战争简史》。有一位大学生就是凭借着整理心理学论文,在半年的时间里就积攒了2万的关注量。
白银级模式:组队攻坚知识副本,找3 - 5个来自不同专业的朋友组成团队,比如法学硕士负责拆解判决书,医学生来讲授前沿疗法。有一个团队就是靠着解读一些奇葩案件,在法律界打造出了类似“罗翔分翔”的影响力。
王者级操作:搭建真人图书馆,每个月邀请不同领域的从业者进行直播深度交流,有一个账号曾邀请到退休外交官来讲述国际风云变幻,用户们纷纷表示比追剧还要过瘾。
对这门生意未来发展的三点预判
那天,我曾询问该项目的创始人对于碎片化阅读的看法,她说出了一句颇为扎心的话语:“我们并非是要与快节奏的时代潮流相对抗,而是要在这湍急的信息流当中,为用户搭建起一座座可供‘呼吸’的浮岛。”
这番话不禁让我回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菜市场的场景——即便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在经过干货摊位时,也会停下脚步来闻一闻八角、桂皮散发出来的香气。或许,深度阅读服务在当下这个时代,就如同是“知识香料铺”一般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