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线城市护理上门服务采购及多元合作模式寻求有需求用户群体
当护理服务遇上互联网+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朋友开始像点外卖一样预约护士上门。我表姐在杭州工作,去年她母亲做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直接在手机上下单了术后护理套餐,专业护士每周三次上门换药监测恢复情况。这种模式正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快速铺开,根据行业数据显示,某头部平台单月订单量最高突破5万单。
藏在手机里的健康管家
现在的护理上门服务早就不局限于打针换药,像慢性病管理、母婴护理、康复训练这些场景都开始普及。有个案例特别打动我:北京有位从业四年的护士,通过平台累计完成3000多次上门服务,最远的一次冒着大雪去延庆山区给独居老人处理压疮。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又让特殊群体足不出户就能获得专业护理。
让资源流动起来的秘密
我们团队最近在整合护理服务资源时发现,这个领域特别适合做资源置换。比如养老机构可以和护理平台共享客户资源,药店能通过异业合作开辟新客群。有个做社区团购的合作伙伴很有意思,他们在生鲜配送车里腾出空间存放护理包,既盘活了配送效率又增加了服务触点。
现在最需要的是两类合作伙伴:区域性医疗资源持有者,以及拥有中老年用户流量的平台。前几天接触过某连锁药房,他们在200家门店开通护理预约入口后,三个月内相关保健品销量提升了27%。这种轻量级的流量分润模式,比传统地推更有穿透力。
看不见的刚需人群
服务对象远比想象中广泛。除了常见的术后康复群体,我遇见过程序员给996的同事团购颈椎理疗套餐,也见过年轻父母拼单新生儿护理服务。最让我意外的是,有宠物医院开始采购人用护理服务——他们的兽医发现,很多老人需要的基础护理和宠物护理可以同步进行。
这个领域就像早年的网约车市场,表面看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护理需求,实际上正在重构整个健康服务生态。现在入局的玩家,可能正在参与书写未来十年的医疗服务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