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上海高校、普教、企业及文商旅单位展厅建设合作(设计施工团队,分佣分利模式)
让空间自己讲故事
这些年我带着团队在上海做了不少展厅项目,从高校校史馆到企业品牌展厅,发现每个空间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就像去年秋天给某重点高中做的校史长廊,我们把老照片投影在仿古砖墙上,学生都说像走进了时光隧道。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
我们团队里既有科班出身的空间设计师,也有做过世博会项目的施工老手。最近刚完成的陆家嘴某金融企业展厅,从概念设计到设备调试只用了45天,现在成了他们接待客户的首选打卡点。
合作就像搭积木
遇到教育系统项目常需要整合多方资源,比如去年某区教育局的素质教育展厅,我们和学校的教研组、设备供应商三方配合,最后用分成模式结算。这种灵活的合作方式特别适合预算有限的公立单位,毕竟展厅做完还要评示范工程。
上海市场的三个支点
现在主要盯着三类客户:64所高校和近千家普教单位的文化空间升级需求;科技园区里那些急着做产品展厅的初创企业;还有文旅融合催生的体验馆项目——比如最近在谈的某个百年老字号品牌体验中心。
资源整合的乘法效应
去年帮某上市药企做的智能展厅就是个典型例子,我们把他们的研发数据可视化,结合我们的施工能力,最后甲方用展厅促成了两笔重要合作。这种1+1>2的效果,正是我们坚持分利模式的底气。
最近在关注沉浸式展厅的趋势,听说上海要建20个数字文旅体验馆。这块蛋糕怎么分,可能要看谁先找到对的合作伙伴。毕竟好的展厅不该只是装修工程,而是能创造价值的空间媒介。
相关文章推荐
出自:必集客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