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好AI?拥抱AI的核心动作只有这一个

常有人向我提问: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普通人应如何真正融入并发挥其价值?这一问题的答案,往往被过度复杂化——许多人投入资金购买相关课程,囤积各类工具资源,却始终未能实际应用。他们往往陷入“先彻底理解”的思维误区,而非“从实践中探索”的行动逻辑。

事实上,融入人工智能的门槛并非高不可攀,无需设定复杂目标,也不必施加过度心理负担。关键行动在于:每日投入两小时,进行真实场景下的应用实践。长此以往,一种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力”便会逐渐形成——当面临具体问题时,首要思考的会是:“这一任务能否借助人工智能提升效率或优化结果?”

回顾互联网发展历程,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关键的“时代感知力”。PC互联网初期,若缺乏基础的计算机操作与网络使用能力,便难以把握信息差带来的发展机遇;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对即时通讯工具、短视频平台的陌生,同样可能导致与新兴趋势的脱节。人工智能时代亦是如此,培养对技术的实践感知,已成为把握未来机遇的基础能力。

2000年起,我开始系统性接触计算机,每日至少投入两小时进行键盘操作练习、软件安装调试及网络信息检索。这种长期积累的“网络感知”,使我在2008年能够敏锐捕捉到电商推广领域的早期机遇。后续即时通讯、社交媒体、内容创作及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遵循着同样的规律:缺乏实践参与,便无法真正触及其中的发展潜能。

人工智能感知力的培养亦是如此,它并非通过理论传授即可获得,而是需要在日常应用中持续试错、迭代,最终探索出契合自身需求的实践路径。基于此,我提出三项具体行动建议:

其一,每日进行1小时播客学习

优质播客平台汇聚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深度分享,这类一手信息的价值远高于经过多层转述的解读内容,且获取成本相对较低,通常仅需基础会员订阅即可。通过长期聆听,能够构建对技术发展趋势的系统性认知。

其二,每日关注实战案例社群

社群内每日更新实际项目操作案例,既可直观了解商业实践中的有效策略,也是我个人验证人工智能应用思路的实践场景。这类基于真实数据的经验沉淀,能够帮助参与者快速将理论转化为可落地的行动方案。

其三,每日复盘并与AI协同优化

我个人每日撰写数千字的复盘笔记,并借助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深度分析与思路拓展。初期不必追求篇幅,可从300字左右的简要总结开始,利用语音输入等高效方式,通常仅需2-3分钟即可完成。核心在于保持持续输入,通过量的积累引发认知与能力的质变。

目前我每日向人工智能工具输入的笔记内容已超过一万字。曾就此咨询工具对用户使用深度的评估,得到的反馈是处于前1%的深度用户范畴。背后的逻辑十分清晰:持续每日超过两小时的高频应用,形成了深度交互的基础。

美团创始人王兴在2019年曾提出:“今年可能是过去十年里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十年里最好的一年。”将这一逻辑迁移至人工智能领域,我可以肯定地说:当前我们所使用的人工智能工具,或许是过去三年内体验最优的产品,但从技术发展速度来看,它必然会成为未来三年内功能最为基础的版本。

融入人工智能时代,核心不在于空想式的“理解”,而在于实践性的“行动”。每日投入两小时,坚持实践三个月,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力便会逐步形成,进而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应用路径。未来的发展机遇,正蕴含在这种通过实践积累的感知与洞察之中。

出自:必集客小Zke
平台介绍用户帮助网站地图免责申明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梧桐街道庆丰北路458号光大城市花园35幢1单元602室东起第一间

© 2024 嘉兴云推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浙B2-20241151

友情链接:    网创项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