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大量倒闭消失 2025行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下自媒体领域正经历一场隐性的退潮,大量账号陷入更新停滞的困境:曾经日更的创作者如今半月乃至一月难有新作,更有甚者已彻底停更或注销账号,这种现象在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主流平台均有显现。作为一名深耕公众号七年的内容创作者,笔者深刻体会到,普通个体若仅依赖文字或视频创作维持生计,实则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01 能力禀赋的天然差异:并非人人适配内容创作
常有人认为"人人皆可做自媒体",但这一观点混淆了"可能性"与"可行性"的边界。内容创作如同艺术培养,多数家长为孩子报兴趣班或许只是消磨时光,真正能在专业领域脱颖而出者寥寥无几。自媒体行业同样存在能力门槛:部分人连数百字文稿都难以产出,视频拍摄剪辑需耗费数倍于常人的时间——当同行单日可完成10条内容摄制时,有些创作者10天未必能产出一条合格作品。个体应清醒认知:专业领域的深耕需要特定禀赋,不适配的赛道强行切入,往往只能徒劳消耗精力。
02 认知偏差与红利退去:快速爆火的时代已落幕
早期自媒体市场处于内容供给短缺阶段,智能手机普及、宽带覆盖与应用程序爆发共同催生了流量红利,彼时只要发布内容便能获得基础曝光。而今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红利窗口关闭使快速崛起的概率大幅降低。当前市场最畅销的自媒体课程,多以"速成"为卖点:从"抖音七日起号秘籍"到"公众号流量变现捷径",再到"小红书十万粉丝攻略",此类课程往往利用创作者的焦虑心理,但实际效果却与宣传相去甚远——多数付费者最终发现,所谓的"快速成功"不过是营销话术。
03 增长曲线的残酷现实:多数创作者面临数据困境
内容创作的增长规律往往与预期相悖。笔者运营公众号六年,从零起步至今用户规模仍未突破10万,单篇阅读量长期维持在1000左右,近期数据更显低迷;另一新账号运营一年,阅读量仅百级、用户不足千。这并非个例:有创作者坚持更新三四百条抖音作品,用户数仍未破千。为维持日更节奏,兼职者需熬夜赶工,全职者则面临投入与回报的显著失衡,当数据长期停滞,多数人会陷入坚持困境。
04 收益结构的生存挑战:低变现能力的普遍困境
若以盈利为唯一目标,笔者的公众号早该停更——当前单篇阅读收益仅一两元,月均不足百元。实际上,能通过公众号阅读量实现月收益超300元的创作者已属佼佼者,这意味着单篇内容需稳定贡献10元以上收益。对于辞职全职创作者而言,如此收入连基本生计都难以覆盖。值得注意的是,朋友圈中频繁晒出的"流量主收益截图"(动辄数百上千),背后往往并非优质内容创作,而是非正规操作。这种低收益现象并非公众号独有,视频号、抖音、头条号等平台均因万次播放/阅读收益下调,导致普通创作者的变现空间持续萎缩,即便是拥有数十万粉丝的博主,单条视频收益也常仅有数十元。
05 商业闭环的缺失:变现路径单一的致命短板
多数普通创作者对自媒体的盈利预期,仍停留在"流量分成+广告接单+带货"的传统模式,但现实是:90%以上的账号用户规模难以突破1万,若缺乏自有产品或服务,变现链条便无从谈起。真正适配自媒体的群体通常具备三类特质:其一为才艺持有者(如具备喜剧表现力、舞蹈功底等专业技能);其二为服务提供者(如装修、培训、咨询等行业从业者,可通过内容引流获客);其三为货源掌控者(如餐饮店主、农产品种植户、制造业商家等,能直接转化私域交易)。缺乏上述基础却试图单纯通过涨粉实现盈利,本质上是脱离商业逻辑的空想。
06 付费服务的硬伤:交付能力不足导致的生命周期困境
部分创作者尝试转型知识付费,推出社群、课程或培训项目,但普遍存在"重销售轻交付"的问题:承诺提供高额收益、优质资源、高频活动,实际付费后却仅获得PPT文档或过时录播课程。付费社群运营实为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持续输出价值,若无强大的交付能力,续费率会极低。据笔者团队统计,行业内多数付费社群续费率不足30%,平均生命周期仅1.5年。
综上,对于缺乏才艺、资源与交付能力的个体,全职自媒体绝非理性选择——收入水平大概率低于常规职业。将其作为副业赚取小额补贴尚可,但需做好"半年以上零收益"的心理准备:多数人在这一周期内仅能积累500-1000用户,过程中的挫败感不容低估。更优策略是:深耕主业成为领域专家,再通过自媒体放大专业影响力,形成"主业筑基+内容赋能"的协同模式,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