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社群三个月,我惊觉:赚钱的钥匙竟藏在他人群里!
上周与老同学一同聚餐之际,他瞅着我手机里那接二连三蹦出的收款提示音,不禁大为诧异,直呼道:“你平日里净在群里插科打诨的,咋收入来得比我这成天996的还快呢?”
我则噙着吸管,颇为神秘地一笑,回应道:“那是因为我探寻到了社群当中的‘黄金掘金法则’呀,别人建群也就是聊聊天,我却能从中挖掘到收益呢。”
一、选群之道犹如寻觅佳偶:精准度远胜数量
初涉此行之时,我也曾陷入“加群狂热”的误区,一口气就往创业群、宝妈群、读书会等各类群组里添加了多达200余个。可没想到,仅仅三天过后,就有178个群将我给踢出了,要么是因为发广告而遭人举报,要么就是压根没寻着能开口说话的契机。
直至后来,我才恍然大悟其中的真谛:混迹于群的关键要点并非单纯的“混”,而在于“契合匹配”。
以下三类堪称宝藏群组,值得重点关注:
话题高度集中型(诸如摄影爱好者群、考研打卡群这类)
需求清晰明确型(像本地二手交易群、技能互换群等即是如此)
信任充分沉淀型(那些运营时长已超半年的付费会员群便在此列)
在此列举一个实际案例以供参考:曾有一回,我机缘巧合之下混入了一个烘焙交流群,发现群主每日都会发布食谱,可却鲜有人与之互动。我于是默默观察了三日,而后在某一个深夜发出这样一条询问:“想请教一下,我做戚风蛋糕的时候老是出现塌腰的情况,这究竟是蛋白打发环节出了问题,还是烤箱温度设置不当所致呢?”此消息一经发出,瞬间便引得47条回复消息纷至沓来,原来这群组里90%的成员皆是刚刚涉足烘焙领域的新手。次日,我便将《烘焙失败急救指南》这一课程的链接放置在了我的签名档处。
二、养号之举仿若饲养宠物:需先吸引众人目光
不少人在混群过程中之所以遭遇失败,就在于其过于急切地去甩链接,这就好比是在相亲初次见面之时便贸然询问“要生几个孩子”那般不妥。务必要牢记这条铁律:在期望获取收益之前,应当先给予他人相应的价值回馈。
以下便是我总结的养号三步心法:
潜伏期(1 - 7天)
每日在固定的时间段于群里冒泡发言,专门去承接那些无人应答的问题。例如:“方才楼上询问的PPT排版方面的问题,在此给大家推荐一款神器Canva,利用它只需三分钟便可搞定商务风的模板哦”(同时附上操作动图)
筑基期(8 - 15天)
着手进行原创干货内容的输出。比如在健身群组里发布《健身房通常不会告知你的5个减脂冷知识》,在写作群组中分享《如何借助菜市场的对话锤炼出金句文案》等。
收割期(16天及以上)
当有人主动@你并提出问题之时,只需轻描淡写地回应一句:“这个问题刚好在我的新课当中有系统且详尽的讲解,私信我便可送你试听章节哦。”
这里还有一个颇为绝妙的技巧:将课程内容拆解成一个个“碎片化的急救包”形式。
就拿我的写作课学员群来说,每周学员们都会收到我随手分享的《朋友圈文案急救包》《吵架没发挥好必备金句库》等内容,当这些碎片化的内容在传播扩散之时,自然便会有一些人顺着线索去探寻到课程的入口所在。
三、促成成交恰似经营恋爱:需营造出“非买不可”的那种冲动感
在母婴群当中,经测试发现最为有效的三种吸引手段如下:
场景痛点吸引钩
“不知有没有宝妈和我情况类似呀?每次给孩子讲绘本的时候,感觉就像是自己在唱独角戏一般。就在昨天,我研发出了一套‘互动式共读法’,结果孩子居然主动要求再看一本呢……”
对比反差吸引钩
晒出两份作业截图并说道:“这是学员在报名之前所撰写的带货文案,与之相对的则是学完第三课之后所写的文案,大家猜猜看哪一份文案多卖出了300单呢?”
限时福利吸引钩
在周五的晚上于群公告当中发布这样一则消息:“在本周日24点之前,凡是私信找我领取优惠券的朋友,我将会额外赠送《社群聊天急救词库》,毕竟可不能让大家在别的群组里丢了面子呀。”
有一位学员的操作着实让我赞叹不已:他在读书会群里发起了一个“21天打卡返现”的活动,其规则是需先缴纳99元的押金,只要完成打卡便会全额退还押金,而且一旦参与人数超过50人,就会开讲《流量爆款书单策划课》。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押金全部退还,还成功转化了37个正价课的学员,原因就在于群友们发现单靠自己的话根本就坚持不下来。
四、规避三大极易导致失败的雷区
切勿充当群里的“ETC”(即自动抬杠机)
我曾目睹过最为惨痛的一个案例:有人在中医养生群里公然反驳群主所提出的“生姜生发论”,结果被人扒出其是在售卖防脱课程,这下可就直接陷入了社会性死亡的尴尬境地。
莫把群文件当作垃圾场
一次性甩出去10个G的资料包,往往只会让他人点击“接收”,却根本不会去“打开”查看,倒不如每日分享一个实操技巧并搭配相应的配套工具来得更为有效。
警惕“群海战术”所带来的虚幻错觉
重点去精心维护好3个精准定位的群组,其效果要远远胜过在30个群组里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操作。就拿我自身来说,我目前的核心客户当中有70%是源自于两个已经运营了半年之久的摄影交流群。
近期我还开展了一项新的尝试:在小区遛狗群里分享了《如何让柴犬学会自己拿外卖》这一内容,没想到竟然意外带火了宠物行为课。由此可见,赚钱这事儿就仿佛是在玩密室逃脱游戏一般,当别人还在苦苦寻觅钥匙之时,你却已然发现墙上的海报便是那通往成功的地图了。
真正意义上的“混群”并非是机械性地在群里灌水闲聊,而是要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能够随时提供知识便利的移动宝库。当你能够持续不断地为群友们带来那种“路过便能捡到宝”的惊喜之感时,售卖课程也就变成了一件顺手而为的轻松之事了。